如今,有的年轻人对“笑不露齿,话不高声”“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正月不娶、腊月不定”“食不言、寝不语”等“老礼儿”有所耳闻,有的可能知之甚少。袁树森、侯闽编著的《老礼儿:正在消失的文明》,则是系统讲述人们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哪些“老礼儿”的一本好书,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读读。
何为“老礼儿”?即由风俗习惯形成、为大家所认可和共同遵守的某种礼数,也称为礼仪、礼节、礼制、礼教、礼俗。“老礼儿”是某些地区族群多年传承下来的礼数习俗、礼制规矩,也是一种生活处事宝典。“老礼儿”往往与族规家规有关,蕴涵着浓厚的文化哲理,具有很强的警示、约束和规范作用,进而教导人们尊礼数、明事理、懂规矩、强修养。如,聚餐宴请客人时,主人(家长)不上桌,孩子不准上桌;饭不够吃需要再添时,不能说“我要饭”,要说“给我再来一碗”;家有七八十岁老人,吃饭时不能把筷子插在饭碗里;为客人茶杯续水后,壶嘴不能对着客人,等等。这些讲规矩、讲孝道的“老礼儿”,对每个家庭而言都应该牢牢记住。
《老礼儿》一书详解了穿戴、聚餐、居家、出行、人生、妇道、年节、祭祀等11个方面的诸多个老礼儿。语言通俗,哲理性强,明心启智。“老礼儿”有的源自民间,有的出于庙堂,有的来自古典书籍,像《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中,都可看到不少“老礼儿”。以居家老礼儿为例,“老礼儿”中有“松柏桑梨槐,不进王府宅”和“桑枣杜梨槐,不能进阳宅”之说,这是说松柏树多种在坟茔墓地,桑、梨与丧、离谐音,槐树爱生一种叫“吊死鬼”的虫子,因此一般人家不会在自家院子种这几种树,要种则多种石榴树、柿子树,并栽种两棵以上,寓意仕途蒸蒸日上、多子多福。还有“人主宜黄,人臣宜朱”,是说皇家和宦官家大门与百姓家大门的油漆颜色有区别,表现的是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再有“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是说住在这种朝向的房子里,会受季节采光影响到屋里的温湿度。再说说大年初一几个“老礼儿”。《老礼儿》中说,大年初一得放“开门炮仗”,初一全天不能动扫帚扫地,当天忌蒸炒炸烙几种炊事活动。“开门炮仗”什么意思?初一一大早放鞭炮,寓意开门大吉,喜气洋洋,企盼满堂红。初一不能动扫帚的原因,是因为初一是扫帚的生日,扫地怕招来“扫帚星”,也怕扫走财运。非要扫地不可,就从外往里扫,但仍然不能往外倒垃圾泼水。忌蒸炒炸烙几种炊事活动的原因,是蒸、炒、炸、烙和争、吵、炸、落谐音,大初一的每个家庭都忌讳吵闹打架、摔打物品等,所以有此一说。而现如今,这些“老礼儿”还有多少人们规规矩矩信奉呢?
与其说“老礼儿”讲的是通俗易懂的礼数、礼节、礼制、礼俗,不如说是规范人们做人处事、家族门风、个人品行的一种民俗文化,而且传承着良好的道德精神。不可否认,有的“老礼儿”可能显得迂腐,带有迷信色彩,比如,“正月剃头死舅舅”“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三六九往出走,要回家二五八”等,但这些“老礼儿”或浓或淡也折射出民俗文化的多元性与历史渊源,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老礼儿》在讲礼数、礼节、礼俗的同时,其实也在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并恪守那些文明的、向善的、哲理性很强的“老礼儿”,蕴含着“老理儿”的“老礼儿”能否得到传承弘扬。张栓柱/文


- 标题导航
- 北京首例自考替考案开庭
- 我区专项检查集期市场生鲜肉
- 飙车致人受伤,由谁承担赔偿责任?
- 两人打架伤及第三人责任应如何划分?
- 区工商分局开展虚假广告查处工作
- 永定暑期安全法治课开讲
- 区城管局联合整治城乡结合部环境秩序
- 房屋漏水不是小事 各方携手方能解决问题
- 门头沟区2016年夏秋季征兵公告
- 如何度过一个愉快的暑期
- 大峪中学西校区开展游学活动
- 京煤总医院被授予中华精准健康传播基地
- 区质监局特检所通过锅炉能效测试能力验证
- 区质监局开展“双随机”抽查工作
- 代码窗口转变工作方式简化服务流程
你知道多少“老礼儿”?
——品读《老礼儿:正在消失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