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篇被网友称为是“世界上最悲伤的作文”引起网络热议。四川大凉山小姑娘木苦依五木在作文中写道:“爸爸四年前死了……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我去给妈妈做饭,饭做好,我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这篇字字涕泪的作文,在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的同时,也让世人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那些至今未能脱贫的边远贫困地区。在精准扶贫被提上日程的当下,“最悲伤作文”背后所揭示的大水漫灌式扶贫对个体救济的乏力,无疑值得人们警醒和深思。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有超过7亿人摘掉了贫穷的帽子,中国取得的扶贫成绩令世界瞩目。然而,随着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新阶段,扶贫效率递减、孤岛效应显现,以前靠送几头耕牛、修一条公路就能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的初级扶贫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撒胡椒面式的普惠扶贫就像是“手榴弹炸跳蚤”,不仅费力不讨好,还有可能因为扶贫失准而造成政策和资源的“跑冒滴漏”。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因此新阶段新时期新常态下的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系于精准。
精准扶贫首先需要精准识别。精准扶贫就像医学中的靶向治疗,需要准确找到病根,一针见血直抵病灶。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就在于要精准识贫。要深入调查、反复核对、查缺补漏、认真分析,对贫困村、贫困户、贫困劳动力逐个建档立卡,建立信息共享的精准扶贫网络管理系统;要对扶贫对象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对扶贫措施及实施效果进行及时的跟踪监测,将贫困人口分布在哪、为何贫困、怎么帮扶、帮扶效果等情况搞得一清二楚、了然于胸,切切实实把情况摸清楚,原原本本把政策落实好,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第一手的准确资料,确保贫困底数清晰,对象识别精准。
精准扶贫还要讲究精准施策。要真正落实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做到分门别类、分层实施、分兵突围。要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找准“贫”根、抓住“困”源,因人而异、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对症下药。要精准制定扶贫规划,精准确定脱贫目标,精准拟定扶贫政策,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做到对贫困人口的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的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计划合理、攻坚措施对路。
精准扶贫呼唤精准选人用人。个别地方的扶贫工作之所以总是“涛声依旧”、换汤不换药,与一些扶贫干部找不准“穷根”,盲目上马大项目,一味追求大声势、大手笔有关。扶贫要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亟待一支沉得下心去、能真抓实干的扶贫干部队伍。尤其是作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基层组织,更要选对人、用对人。目前,我区农村基层村委会换届选举已全部结束,通过层层的严格筛选和群众广泛的民主选举,选优配强了一批懂农村、懂经营、有公心的农村人才。期待这些优秀的基层组织带头人,能够不负群众期待,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真正成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每年的10月17日是我国的“扶贫日”,“1017”谐音为“邀您一起”,意在最广泛地动员多方社会力量投入到扶贫工作中。目前,由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互为支撑和补充的全新扶贫格局正在形成。下一步,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更加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积极整合现有资源,主动挖掘社会潜力,破除政策碎片化,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促使扶贫工作从“单打独斗”走向“握拳出击”,有效凝聚起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工作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曾说道:“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扶贫是世界性课题,中国的扶贫开发曾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确保实现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任务如期完成,各级政府应始终秉持“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为民情怀,踏踏实实为困难群众造福,社会各界扶贫力量要以愚公移山之志精诚团结、苦干实干,以绝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的决心,打赢这场举世瞩目的扶贫攻坚战,勠力同心打造精准扶贫的“中国样板”。曹原/文


- 标题导航
- 北京首例自考替考案开庭
- 我区专项检查集期市场生鲜肉
- 飙车致人受伤,由谁承担赔偿责任?
- 两人打架伤及第三人责任应如何划分?
- 区工商分局开展虚假广告查处工作
- 永定暑期安全法治课开讲
- 区城管局联合整治城乡结合部环境秩序
- 房屋漏水不是小事 各方携手方能解决问题
- 门头沟区2016年夏秋季征兵公告
- 如何度过一个愉快的暑期
- 大峪中学西校区开展游学活动
- 京煤总医院被授予中华精准健康传播基地
- 区质监局特检所通过锅炉能效测试能力验证
- 区质监局开展“双随机”抽查工作
- 代码窗口转变工作方式简化服务流程
精准扶贫 攻坚拔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