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高
大家都知道“六尺巷”的故事,是说邻居之间因一墙之宽的房根角而闹得不可开交,便给在外作官的亲戚写信,以求援助。而那作官的亲戚看过信后,回书一封,上写四句诗曰: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有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事主一见亲戚的来信,思想开放,主动让出了三尺。不承想,对方也被感动了,同样让出了三尺,于是两家之间就有了六尺宽的胡同。这就是妇孺皆知的“六尺巷”。
上述说的是邻里之间解决“房根角,地头子”之类问题的美谈。下面介绍一个发生在民国时期的门头沟区处理弟兄之间房地产的榜样,即“李全聪写兄弟诗”。在古山村碣石有个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老人,叫李全聪,他读过私塾,学过国学,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文化素质很高。据说,他活了90多岁,应该说与心胸开阔不无关系。如今,村里除了他的故事外,还在墙上留下了他亲手所写的一首《兄弟诗》,诗曰:
兄弟同胞一母生,祖宗一业何须争。
一番相见一番恼,能有几世为弟兄?
落款是:“岁在己巳仲秋之月明公哂之”。注意,这“己巳”之年是公元1929年,即民国十八年;这“仲秋”之月,应是农历八月;这“明公”,是明白事理之人;这“哂之”,则是客套话或自谦了,“哂”音shěn,讥笑了。
俗话说:“诗言志”。李全聪兄弟四人,他是长兄。其父去世早,由他管理家事。据说,他二弟去世也早,对其弟媳和两个孩子更是特别照顾。在分家时,让其二弟媳先挑,接着老四再挑,然后是老三来挑,最后剩下两间旧房分给了自己。他主持新盖的两处新房给了弟媳和小四。这样的大哥别人还能说什么呢?
如今,在全区拆迁中发生的诸多家庭矛盾,常常闹到“第三调解室”,如果读读李全聪的兄弟诗,再看看李全聪分家的行动,应该说是会有触动的。
李全聪写兄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