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在中国不是一个新名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学生“减负”便年复一年地被提及,从未离开过公众的视野。
众所周知,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严重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成效。这一问题不解决,小则阻碍“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目标,大则危及国家人才培养、社会发展与民族存亡。对于这一问题,各级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各种治理措施不可谓不多、方案不可谓不周全。但“减负”的成效却不甚理想,甚至可以说收效甚微。这说明“减负”不是轻松容易的事情。笔者认为,“减负”是一项需要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而言,要切实做到“减负”,除了继续推行包括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在内的新课程改革外,还需要高考改革相配套。高考,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绝对“指挥棒”。“大一统”的高考不改革,新课改精神便无法落到实处,“减负”也将成为空谈。但摒弃统一高考、实行完全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招生办法,在我国也行不通。如何在坚持统一高考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探索多样化改革,最终建立起“统考为主、能力测试、多元评价、分类招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教师是一切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的实践者,他们能否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执行“减负”精神,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减负”能否收到成效的重要因素。怎么才能使他们自觉推行“减负”呢?一方面,学校应该改变单纯以分数论成败的做法,建立公正公平的教师考评机制;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很重要,其思想的转变是“减负”的基础,教师教给学生的不能只是应试技巧,而是学识和能力。此外,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就需要素质全面的老师,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正确执行“减负”精神,才不致于被“减负”的浪潮所淹没。
“减负”还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观念与民众心态无时无刻不牵制着教育改革,“唯文凭马首是瞻”与“人才高消费”的用人风气不改变,传统文化中“重学轻术”的消极影响不克服,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单方面进行无论多么正确的改革,都可能无疾而终。从这一层面来说,“减负”能否收到效果,家长的态度尤其重要。目前,在不少地方都存在“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这需要广大家长走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误区,加强对教育规律的学习,提高对孩子成长成才规律的正确认识,增强按教育规律培养孩子的意识,提升教育培养的科学性,自觉主动地支持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减负”行动,形成家校合力的格局。
总之,“减负”之重任远非教育界所能独立担当与包办的,必须由全社会共同担当,必须由相关各方紧密配合、综合治理。■海涛
- 标题导航
- “竹韵清风”书画展开展在即
- 我区庆祝建党95周年大型群众合唱比赛举办
- “和力之门”开建
- 区检察院护航地区非公经济发展
- 要统一思想 深化“多规合一”
- 依法依规推进 维护群众利益
- 我区将发布禁止抢搭强建等违法行为的通告
- 我区引智引技提升本地企业高科技产品发展
- 戒台寺大型实景音乐舞台剧成功举办
- 我区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提升
- 区食药监局开展无照无证餐饮治理宣传
- 家庭承包的承包地能否继承?
- 宅基地使用权能否继承?
- 违规被戴“电子手铐”高科技也要讲规矩
- 多部门综合整治桃园南路周边环境秩序
- 购物需谨慎 切勿被“忽悠”
- 劳动者在工作中受伤,应当如何维权?
- 区少年宫参加市“最美宫娃娃”颁奖典礼
- 区教育系统举行基层党支部工作汇报评议会
- 军庄中学初三学生举行心理辅导讲座
- 科学有效推进家校协同教育合作
- 法国客人走进我区中小学
- 判断低血糖 不能只看血糖值
- 区质监局召开电梯攻坚战工作部署会
- 区质监局参观区廉政警示教育基地
- 区质监局迅速处理计量举报
学生“减负”需要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