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中国进入了二胎时代,虽然今年刚实行,吃螃蟹的人有多少未可知,但是就周边人而言,孩子的“生易养难”问题捏住了很多人的七寸,让人裹足不前。养孩子,吃穿用等暂且搁置一旁,仅教育这一道拦路虎就让人望“学”生畏,不敢再生养。
前日,一同开会的女同事频频走神,魂不附体状,事后得知,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因为上补习班的事儿同她闹意见,负气出走奶奶家,好几天没回家了。
在中国,当父母难,不管是70、80还是90后,做父母的,似乎总感觉特别难,不知道是方法不当,还是操心太多?
在中国,当个小孩也难,无忧无虑的日子总感觉太短暂,不知道是小书包太重,还是家庭温暖太少?
现实就是这么骨感,孩子和家长都成了教育的囚徒,不开心,不高兴。推行素质教育,我们虽然已喊了很多年,教育行政部门也出台了一个又一个相关的政令和规定,但“应试教育”的大棒依然杵在那儿。学生减负的问题老生常谈,可是,“减负”就像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手上的巨石,每天被推上山,然后又滚下来,如此周而复始……
为什么总也搬不动孩子身上的那座大山?为什么不能把学习的负担变成求知的快乐?为什么不能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真的无解吗?
学生减负越减越重的怪圈,究其根源,中国复杂的文化背景、历史原因和社会因素,紧紧缠绕成了难解的结。在应试教育的社会环境下,从教育部门到中小学校、从校长老师到学生家长,从出版单位到培训机构,甚至有意无意地成为了加重学生负担的“推手”。所以,撬动这座大山,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齐发力,当然,改革评价标准这把“尺子”和招生考试这个“闸门”还是首当其冲。
最近,有一朋友向笔者抱怨,她为了挖掘女儿的潜能和培养其特长,陪着孩子尝试了各种文体、国学、语言等兴趣课程班,结果让她很是沮丧,女儿对什么都不感冒。她无比焦虑,女儿这样一无所长、一无是处,将来怎么在学校立足、在社会立足。而实际上,朋友的女儿仅仅还只有五岁。
这不是个例。所谓减负,已经不是中小学生的专利,学龄前儿童都已然“中枪”。其实减轻学生负担并不是教育改革的目标,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改变应试教育,而减轻学生负担只是解决了应试教育之后的应然结果。如果教育体制改革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触及根本的呐喊和的变革,结果只能是任态势蔓延,将一代又一代禁锢在重重高墙壁垒里,童年变成了遥望头顶的那一角天空。
全国政协委员马敏曾经发声疾呼:“做足减法,将减负进行到底,为加强学生‘情商’教育腾出时间和空间;做好加法,大力加强‘情商’教育,注重中小学生非智力潜能的开发。”笔者非常赞同。所谓“情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潜台词,通俗点演绎,就是教孩子学会礼貌待人,学会尊重和感恩,学会遵守交规,学会应对自然灾害,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等等。这对于遏制中国孩子“智商发达,情商缺失”的劣势,缓解中国家庭因为孩子“负重”引发的集体焦虑尤为关键、甚为紧要。
素质教育当然是难以一蹴而就,但是从家庭角度出发,可以尽量让“家”成为应试教育高压的屏蔽门,让孩子的童年恢复纯真快乐的味道。尝试着将忙碌的时间回归家庭,再拿出80%的时间陪伴孩子,将安全健康当做地基,亲密和谐化作水泥和沙子,欢乐与爱心就是布满其中的氧气,这才是给予孩子最美好的“家”。起码在这样的“家”中,儿童节每天都过。诺一/文
- 标题导航
- “竹韵清风”书画展开展在即
- 我区庆祝建党95周年大型群众合唱比赛举办
- “和力之门”开建
- 区检察院护航地区非公经济发展
- 要统一思想 深化“多规合一”
- 依法依规推进 维护群众利益
- 我区将发布禁止抢搭强建等违法行为的通告
- 我区引智引技提升本地企业高科技产品发展
- 戒台寺大型实景音乐舞台剧成功举办
- 我区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提升
- 区食药监局开展无照无证餐饮治理宣传
- 家庭承包的承包地能否继承?
- 宅基地使用权能否继承?
- 违规被戴“电子手铐”高科技也要讲规矩
- 多部门综合整治桃园南路周边环境秩序
- 购物需谨慎 切勿被“忽悠”
- 劳动者在工作中受伤,应当如何维权?
- 区少年宫参加市“最美宫娃娃”颁奖典礼
- 区教育系统举行基层党支部工作汇报评议会
- 军庄中学初三学生举行心理辅导讲座
- 科学有效推进家校协同教育合作
- 法国客人走进我区中小学
- 判断低血糖 不能只看血糖值
- 区质监局召开电梯攻坚战工作部署会
- 区质监局参观区廉政警示教育基地
- 区质监局迅速处理计量举报
童年无味,负重无解